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

<大鬆餅版圖>



<大鬆餅版圖>作品最後留影,期待下次系列創作再跟大家見面囉。

這次的作品製作,非常謝謝創作人葉子和回桃看的志工、木工師傅及辛苦的總召集人,在短時間的輪番上骨架、敷紙漿、收集材料,讓鬆餅又厚又可口,甚至連踩上去都非常堅固。在展出前一天連夜在新民街上搬運大鬆餅,那畫面真是有趣又難得的時光呀。

作品完成後其實非常開心,比自己預想的還要驚人。而投射燈沒有及時架上,讓鬆餅無法凸顯光澤及質感,是比較可惜的地方。又因為店內空間不大,而鬆餅很大,造成客人不時踢到或踩到它,當初自己確實有感到心痛。

在展出期間,最常看到的就是大家容易把它當作觀光景點裡的拍攝物,以一種到此一遊的姿態留影存證,而頭也不回地離開。或者就是直接詢問我們:鬆餅是你們的招牌餐嗎?這能吃嗎?或者就直接擺出大口吃他的姿勢拍下照片。最後一種人,就是期望可以躺上去或上去走走,感受被食物包圍又可以侵入它的感覺。

對於這件作品(是否該稱作品?),處理了一個很危險的問題:好像某家主打的宣傳品?還是吸晴的可愛吉祥物?或很適合拍照的景觀留影?是否只不過是個媚俗——嘩眾取寵的偽作品呢?這讓我想起幾位藝術大師:安迪沃荷的現成物《布瑞洛盒》,或赫斯特把鯊魚做成標本的作品《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》,以及Jeff Koons的《氣球狗》,這些作品曾經都是非常受爭議的,當然大鬆餅不能跟他們相比,但都有類似的質疑出現。

當初創作這件作品,選擇每日製作及觀察的食物,老實的把做鬆餅的經驗挪用,將細節及造型放大並與人的比例相符。它不是日常的必吃主食,是消費形態裡的刺激物,消解工作煩悶的療癒品,經濟結構生活下創造出來的特殊產物,美食製造的口感代表之一。鬆餅本身已經形塑當代現象。

以一位鬆餅製作者,及慾望製造者的身分,擁抱某種大眾消費價值,進而放大物品的比例,凸顯它自身的細節及功能,成為觀光體系裡的符號,從入口尺寸提升至身體比例的欲望感,讓味覺與視覺包圍全身,交錯更多感官知覺,帶來比食用的鬆餅更多享受,無限制的服務現代人的快感,進而跑出越來越無感的現代社會。

在展覽中期,舉辦一個鬆餅版圖擴增日,想要更完整的詮釋創作理念,把大鬆餅與吞噬小鬆餅的畫面發生於展覽現場,讓想法更清楚一些,有趣一些。之後會持續創作系列作品,期待有朝一日會以更完整的型態與大家見面。

--------------

創作題外話,當初腦袋裡有另一個路線再跑:畫大餅的概念,延伸桃園機場(與桃園藝術節相關議題)土地不斷擴張的慾望想像。這條思線的提出或許議題明顯,容易被吸收而得到共鳴,但當時選擇暫時不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